本月15日将迎来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(MLF;市场俗称“麻辣粉”)到期,随后的10月、11月、12月还将分别到期5000亿元、10000亿元和5000亿元MLF。
面对大额MLF到期,市场上围绕“降准置换到期MLF”的讨论悄然升温。
那么,会降准吗?不妨看看机构的观点。
央行会怎么做?
数据显示,本周公开市场共有6100亿元央行流动性工具到期,其中包括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和6000亿元1年期MLF。
从8月份开始,每月MLF到期规模明显上升——7月份只有1000亿元,8月份增至6000亿元。
据统计,9月15日至12月15日,3个月时间里将有26000亿元MLF到期,占到今年全年MLF到期量的一半还多(57.1%)。此外,2023年1月份,MLF到期量也有7000亿元。
面对如此多的MLF到期,人民银行会怎么做?
历史上,常规做法是对到期MLF进行续做,同时,也不乏降准置换MLF的案例。
比如,人民银行于2018年4月17日宣布,从2018年4月25日起,下调大型商业银行、股份制商业银行、城市商业银行、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、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;同日,上述银行将各自按照“先借先还”的顺序,使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中期借贷便利(MLF)。
记者注意到,近期市场上有观点认为MLF大量到期可能成为降准的触发因素。
机构称降准有不确定性
历史上,降准置换MLF意在何为?
以2018年4月份操作为例,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,一是可以增加长期资金供应,银行资金成本将有所降低。置换MLF使商业银行付息成本有所减少,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。二是释放4000亿元增量资金,增加了小微企业贷款的低成本资金来源。同时,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保持不变。
简言之,降准置换MLF,可在基本保持流动性总量不变的同时,向银行体系释放期限更长、成本更低的资金,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、增强其资金配置能力,并传导至信贷和债券市场,促进降低企业融资成本,符合“不超发货币、不透支未来”的思路。
因此,有机构人士认为,此举是可行的,可能性也是存在的,但也有观点认为,操作时点存在不确定性。
国泰君安证券固收分析师胡建文称,未来一段时间MLF到期量较大,目前1年期同业存单利率低于1年期MLF利率近80个基点,商业银行续做MLF动力较低,但MLF缩量操作会减少基础货币,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。同时,经济自然增长过程中,超储不断被消耗,也需补充。通过降准置换MLF,能降低商业银行资金成本,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降低社会融资成本,具有合理性。
信达证券首席固收分析师李一爽说,降准更多是为了补充信贷扩张造成的超储消耗。考虑到4月份降准及人民银行上缴结存利润的影响,信贷扩张消耗的超储仍有近4000亿元待补充,因此年内仍有较大概率降准,但会否在9月份落地存在不确定性。此外,四季度内,人民银行通过降准再度引导LPR下降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。
Copyright 2015-2022 财报分析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12018864号-25 联系邮箱:29 13 23 6 @qq.com